发布时间:2024-11-05 09:25:08 来源: sp20241105
南非德阿风电项目一景。 盛 斌摄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中的标志塔和双子塔。 本报记者 沈小晓摄
桑吉瓦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检查项目工程。 差米卡摄
达斯温在记录设备运行工况。 盛 斌摄
依林(左二)给当地媒体记者介绍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进展。 李 昂摄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航拍图。 向 楠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多来,数千个务实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收获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从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到一座座高效运转的电站,再到一个个繁忙有序的港口……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劳动者,以勤劳、智慧和勇气,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愿景变成生动的现实。
“我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诞生”
本报记者 沈小晓
见到拉尼姆·梅尔时,她正在核校一篇介绍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简称CBD)项目进展的阿拉伯语文章。和同事沟通确认后,她按下了发布键。随后,拉尼姆·梅尔又打开视频剪辑软件,开始准备新一期的“我在新首都学汉语”视频。
拉尼姆·梅尔从小就对中国满怀向往。高中毕业后,她如愿进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学习,在那里老师为她取了中文名“依林”。2019年大学毕业后,依林加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埃及分公司”),参与建设CBD项目。
在公司,依林主要负责翻译和媒体对接工作。工作之初,语言上的挑战一度让她沮丧。从课堂走向职场,依林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仍需提升,她开始大量阅读中国的新闻,并尝试用中文写作,还在各类活动上担任中阿双语主持人。在此过程中,中国同事给了她很多帮助,为她纠正发音,解释中埃两国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等。经过不懈努力,依林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依林发现不单自己对中文感兴趣,身边的许多埃及同事也想要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从2022年开始,依林策划拍摄了“我在新首都学汉语”系列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讲解一些日常中文表达和建筑行业术语。同事们非常支持依林的工作,经常给出一些内容方面的建议,依林则会根据大家的需求编辑脚本、拍摄视频。
这些贴近实际的优质内容迅速获得了许多观众的关注。截至今年3月,“我在新首都学汉语”系列视频的总点击量已超1000万次,互动量达到145万次。
采访中,记者遇到依林的一位“粉丝”——公司财务部门员工艾哈迈德·阿姆鲁西,他说自己一集不落地观看了“我在新首都学汉语”视频,不仅学会了不少实用的中文表达,还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节日、饮食等文化,“依林是我的汉语老师,她的视频就是我的学习教材!”
今年3月,依林参与翻译和编辑的中阿双语版图书《大漠情深》出版发布。该书以“我和我的中国朋友”为主题,收录了60篇中建埃及分公司属地员工、相关合作伙伴与社会友好人士的作品。拿到新书,依林十分感慨:“对我来说,翻译这本书并不是繁重的任务,而是令人愉快的体验,因为书里记录的都是埃中两国的友好故事!”
工作5年来,依林实现了个人成长,也见证了CBD项目的发展历程。CBD项目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总占地面积62.8万平方米,包含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依林还记得,刚到项目工作时,“这里还是一片沙漠。”如今,高耸入云的标志塔、被誉为“北非沙漠双子星”的双子塔、整齐排列的住宅楼……一栋栋高楼在建设者的努力下拔地而起,“CBD项目将成为埃及新地标,我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诞生。”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埃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依林说自己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从选择中文专业开始,我的工作生活注定与中国紧密相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很多像我一样的埃及人提供了发展事业的机会,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作出贡献。”依林说。
“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本报记者 闫韫明 崔 琦
南非中部德阿地区的山地上,上百座数十米高的风机矗立于山峦之上。劲风吹过,风机叶片徐徐转动,向当地居民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电力。由中国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南非公司(以下简称“龙源南非公司”)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坐落于此。在项目升压站见到项目南非籍工程师达斯温时,他正在对风机进行偏航维护。望着远处旋转的风车,他说:“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达斯温来自南非北开普省的普里斯卡镇,距离德阿镇约1小时车程。成为一名工程师,是他从小的梦想。然而由于父母失业、家庭经济困难,高中毕业后,达斯温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在一所技术学院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初级课程。
经济压力让达斯温的学业难以为继,这个时候,一笔来自中国的奖学金让他看到了希望。2017年,龙源南非公司联合当地政府实施“助学·筑梦·铸人”项目,每年投入450余万兰特(1元人民币约合2.51兰特),为当地学生提供奖学金,达斯温幸运地成为受助学生之一。“当得知我可以继续上学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太幸福了!”达斯温说。
在奖学金的帮助下,达斯温顺利申请到南非茨瓦内理工大学并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他进入龙源南非公司,成为德阿风电项目工程师团队的一名运检员,开始追逐他的工程师梦想。
风电机组内部工作原理、架空线路的技术要求、小型变电站的维护知识……在工作岗位上,达斯温经常向中国工程师请教学习,在一次次业务实践中提升职业技能,迅速成长。扎实的技术功底让他在2022年公司举办的龙源技能大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是中国企业为我的理想插上了翅膀。现在我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对未来充满期待……”在龙源南非公司企业云开放日活动上,达斯温作为优秀青年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据了解,“助学·筑梦·铸人”项目已累计资助304名像达斯温一样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实现学业梦想。
自2017年进入南非以来,龙源南非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许多公益项目,覆盖教育、医疗、体育等众多领域。2021年4月,龙源南非公司援建的德阿足球场正式移交,达斯温是见证者之一,他说:“我至今仍然记得足球场移交的场景,这座体育场为运动员和许多热爱运动的南非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运动健身场所。”
“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南非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达斯温表示,非中清洁能源合作项目有助于非洲绿色转型,为改善当地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希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深化,让更多人共享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蓬勃发展机遇。”
“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项目建设带来的利好”
本报记者 白元琪
中国港湾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公司的办公室位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黄金地段,在一座写字楼的高层。工作间隙,桑吉瓦喜欢望向窗外,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港口城。“看到大家携手奋斗的成果,逐渐变成脚下鳞次栉比的商铺和车水马龙的街道,我总是充满干劲儿。”桑吉瓦说。
桑吉瓦是港口城项目公司电气工程师顾问,他与中国的结缘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7年,从科伦坡皇家学院毕业后,他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赴清华大学留学。时至今日,桑吉瓦依然怀念在华学习的青春岁月,“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也得以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这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
2014年,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开工建设。作为中国和斯里兰卡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项目,港口城项目计划在首都科伦坡核心区建造一座集居住、商业、金融、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
桑吉瓦一直很关注这个项目的进展。“从多年的工程经验判断,我相信港口城建成后将为斯里兰卡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决心投身其中,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2016年,桑吉瓦辞去迪拜的工作回到祖国,加入港口城项目。回忆起这段经历,桑吉瓦感慨地说:“非常感谢中国企业提供的机遇,让我能参加这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得以回国工作与家人团聚!”
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桑吉瓦在短短两年时间就晋升为部门经理。他见证了港口城的崛起,对中国企业的高效工作模式赞不绝口,“中国企业在开展项目前会进行详尽的调研工作,充分论证可能会出现的困难,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高效配合。这种快速行动和充满信任的合作模式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关键。”
桑吉瓦非常享受公司里的温馨氛围,曾经的在华留学经历让他和中国同事有许多共同语言,大家经常一起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斯里兰卡僧伽罗和泰米尔传统新年之际,公司都会精心准备节庆活动,让我们倍感亲切。而每逢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斯里兰卡员工也会和中国同事聚在一起包饺子、猜灯谜、做游戏。这些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彼此文化,增进友谊。”桑吉瓦表示,他和许多本地同事一样,非常珍惜在中企工作的机会,因为这里不仅提供了专业的职业发展平台,还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参与港口城项目建设,桑吉瓦切身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斯里兰卡人民带来的机遇。他介绍,港口城项目启动近10年来,有力带动了当地采石业、水泥业、钢铁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斯里兰卡创造了数万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员工提供了近5000人次的专业培训。“无论是港口城项目的建设人员,还是附近生活的普通民众,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项目建设带来的利好。”桑吉瓦说。
“港口城拥有科伦坡第一个人工沙滩,国内首家室内免税店将于近期开张。在周末,市民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沙滩,同时体验优质的休闲服务。”桑吉瓦边说边比划,施工场地上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远处金色的沙滩和碧蓝的海面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