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5:38:49 来源: sp20241115
日本海上自卫队SH-60K“海鹰”反潜直升机。
据外媒9月4日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即将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编制调整。组建于1961年、已有63年历史的护卫队群将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创建的“水上舰队”。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此举意在构建以轻型航母为核心的水面作战体系,以提升其远海作战能力。
“八八舰队”将成历史
依照现行编制,日本海上作战力量主要由自卫舰队和5个地方护卫队组成,同时还设有一些训练、通信和勤务分队。自卫舰队包括护卫队群、航空集团、潜艇舰群、扫雷舰群、情报业务群等8个作战群。其中,护卫队群主要由水面舰艇和补给舰艇组成,舰队规模长期保持在48艘左右,是海上自卫队的主力;航空集团主要包括约150架作战、预警和电子战飞机;潜艇舰群由18艘潜艇及其支援舰艇组成;扫雷舰群拥有超过11艘扫雷舰和运输舰。5个地方护卫队主要由老式的通用驱逐舰和导弹护卫舰组成,下辖导弹艇队和扫雷队。
此次编制调整的重点在于护卫队群,同时也涉及扫雷舰群和5个地方护卫队。目前,日本有4个护卫队群,分别是位于横须贺的第一护卫队群、佐世保的第二护卫队群、舞鹤的第三护卫队群和吴港的第四护卫队群。每个护卫队群配备1艘直升机驱逐舰(日向级或出云级)、5艘通用驱逐舰和2艘“宙斯盾”驱逐舰,以及8架舰载直升机,形成所谓的“八八舰队”编制。
1个护卫队群下通常设立2支护卫队,1支由1艘直升机驱逐舰、1艘“宙斯盾”驱逐舰和2艘通用驱逐舰组成,称为“直升机驱逐舰队”,主要执行反潜任务;另1支由1艘“宙斯盾”驱逐舰和3艘通用驱逐舰组成,称为“防空驱逐舰队”,主要执行海基反导和防空任务。
根据重组计划,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以现有的护卫队群、扫雷舰群及地方护卫队所属的扫雷队为基础,整编并成立“水上舰队”。
重点明确职责分工
报道称,日本海上自卫队将从3个层面进行整编。一是将4个护卫队群重组为3个新的水面作战群,每个水面作战群将包括1艘直升机驱逐舰,其余舰艇数量比之前有所增加,以确保水面作战群在作战、训练、维护等任务中能够高效轮换。二是将扫雷舰群和地方护卫队所属的扫雷、运输和两栖力量合并,成立水陆两栖和扫雷作战队群。为增强该群的指挥和作战能力,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从原护卫队群中抽调1艘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及部分水面舰艇纳入其中。三是新设1个舰队级别的巡逻警戒群,主要由目前专门执行巡逻监视任务的力量抽组而成。预计所有重组计划将于2026年3月前完成。这意味着未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水面作战力量主要由3个水面作战群、1个水陆两栖和扫雷作战队群以及1个巡逻警戒群构成,统称为“水上舰队”。
在职能区分上,新组建的3个水面作战群主要负责“应对3个战线的作战需求”,目前日本尚未透露“3个战线”具体指哪些战略方向,但可以确定的是,这3个水面作战群将作为海上自卫队水面舰队的主力,承担海上战备和训练任务。水陆两栖和扫雷作战队群专注于执行两栖、运输和扫雷任务,其中扫雷是海上自卫队的传统优势课目,两栖和运输则是其近年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巡逻警戒群平时负责对海上自卫队基地及日本周边海域的警戒监视任务,必要时可配合水面作战群执行常规作战任务。此次整编意在集合专业力量,提升其规模和级别,初步展现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未来作战支援部队的组织架构。
意图打造航母编队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海上自卫队此次整编主要有3个意图。
首先,整合精锐力量,实现便捷指挥运用。长期以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存在专业力量分散的问题。比如,护卫舰队所属的扫雷队群和地方护卫队所属的扫雷队均担负扫雷职能,4个护卫队群和5个地方护卫队之间也存在职责不清晰的问题。此次整编重点在于按照舰艇用途和作战职责进行合并重组,以实现便捷、灵活地指挥运用部队。
其次,打造航母编队,提升远洋作战能力。目前,“出云”号和“加贺”号两艘2万吨级的直升机驱逐舰已初步完成轻型航母化改造,并开始进行F-35B战斗机的垂直起降试验。未来,这两艘轻型航母将分别作为两个水面作战群的旗舰,各自搭载至少10架F-35B战斗机,搭建起具备较强攻击能力的轻型航母编队,遂行进攻性制空、制海或夺岛任务,甚至可以在美军航母执行其他任务时,填补其在亚太地区的力量缺口。
再次,构建与美海军相似的舰队组织架构,促进双方融合。此次整编后,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形成类似美海军的组织架构,即主要力量分为水面部队、潜艇部队、航空兵部队、陆战队和岸上单位。这将使日本海上自卫队与美海军的常态对接更加顺畅。同时,日美联合演训的大部分课目,如两栖登陆、立体扫雷和海上运输等,与新建的水陆两栖和扫雷作战队群的作战职责相匹配,预计该群将成为日美联合演训的“常客”。
综合来看,日本海上自卫队此次整编目的是争夺未来制海权,进一步提升其远海作战、两栖作战和航母编队作战能力。在海上自卫队编制表上存在63年的“护卫”二字即将被废除,这也表明日本海上力量正意图通过编制重组,从根本上摆脱“护卫”的标签,发展外向性和攻击性能力,这一变化值得多方关注和警惕。(子歌)
(责编:陈羽、黄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