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1:01:42 来源: sp20241116
【谈文绎史】
1956年,59岁的王统照在他于青岛观海二路49号旧居的照片上题诗:“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王统照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一生60年,大概有一半时光是在青岛度过的。有人说青岛是王统照的第二故乡,并非虚言。
16岁那年,王统照从家乡诸城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王统照为接济家人的生活,参加了工作,并一度在青岛教书。1918年,王统照考入中国大学英文系,求学期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也因此结识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和文学前辈。24岁那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的诞生,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正是在这段“风风火火”为文学而不懈努力和奋斗的日子里,王统照发表了大量小说、新诗、散文和译作,一跃成为“五四”后文坛上的一颗闪耀的新星。
1926年,含辛茹苦的母亲撒手人寰,王统照从北京回青岛处理完丧事,经过深思,决定在青岛住下。翌年他辞去了中国大学教授职位,任教于青岛的铁路中学、市立中学。这一年恰是他而立之年。
对文学情有独钟的王统照,难以割舍自己的创作之梦。在青岛定居后,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他的文学创作激情不断迸发,佳作频出,包括《搅天风雪梦牢骚》《印空》《买木柴之一日》《黄昏》《片云集》《去来今》等。
1929年,已定居青岛近三年的王统照创办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青潮》的出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青岛本土的文学爱好者为之振奋,也让不少外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羡慕不已。在创刊号上,王统照写了《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写道:“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青潮》作为一本独立的刊物,改变和突破了当时“约定俗成”的现代文学多依附于报纸副刊的形式格局,既有“创新”的成分,也有“改革”的元素。遗憾的是,《青潮》仅出版了两期,就因稿源、经费等问题,悄然落幕。
1935年,王统照又与老舍、吴伯箫、洪深、杜宇、臧克家等人在《青岛民报》创办了《避暑录话》。《避暑录话》汇集了全国各地知名作家的作品,影响力非同小可。虽然一共出了10期,却带动了青岛当地的“报章繁兴,印刷鼎盛”。
这些文学期刊经历了短暂的“红火”,随后陆续遗憾“消失”,但并没有磨损王统照对文学的喜爱之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文学的信心。抗战胜利后,他重回青岛,被《民言报》聘为主编,创办副刊《潮音》,他的热情和力量再次迸发出来。在他的精心耕耘下,《潮音》成为立足青岛的重要文学窗口,不仅让青岛的作者有了展示自我的天地,也吸引了许多全国著名作家前来助阵。大名鼎鼎的郑振铎、郭绍虞、丰子恺、徐中玉等,都在《潮音》上发表过作品。一个地方报纸的副刊,有无数文学“大咖”加入,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这也体现了主编王统照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
王统照不仅办刊物,组社团,更是手把手引领文学青年们在创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如今的观海二路49号已成为“王统照文学馆”。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我在(国立)青岛大学读书期间,不时到他(王统照)的观海二路寓所去。大铁门向西向,院子很小,一进大门,右手一座小平房,两个通间,这就是会客室。室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匣‘全唐诗’。我一到,老工友上楼通报一声,一会儿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栏杆,滑梯似的飞跃而下。楼很小,又高高踞上,真可成为危楼了。”然而,就是这处简陋的住宅,当年却是文学青年的神圣之地。上大学的臧克家经常来,被称为“小弟”的吴伯箫也常来,上中学的于黑丁,也是这所住宅的“座上客”。青岛当地的作者,像姜宏、王玫、杜宇、李同瑜、冰芦、王卓等,更是不拿自己当外人,经常光顾。
吴伯箫曾深情回忆:“观海二路的书斋里,同你送走过多少度无限好的夕阳,迎接过多少回山上、山下的万家灯火。”是的,像俞平伯、闻一多、老舍、朱自清、刘白羽、臧克家、王亚平、于黑丁、臧运逸、许杰、范泉、袁勃等这些后来享誉文坛的名家,当年都曾与王统照有过较密切的来往,都曾在观海二路的住宅里留下过踪迹。
王统照在青岛居住期间,也是他创作激情的喷发期。1933年创作的《山雨》一出版,著名作家茅盾立即撰文称其为“在目前文坛上应当引人注意的新作”。吴伯箫把它与茅盾的《子夜》并列,称为“子夜山雨季”。《山雨》的情节中就有王统照在青岛生活的影子,而在这之前创作的《海浴之后》《沉船》《青岛素描》等,也大都是王统照以在青岛耳闻目睹的故事为素材写成的。他向人们描绘了青岛美丽的山海,也展现了在德、日帝国主义铁蹄下百姓的困顿。可以这样说,王统照成就了青岛的文学繁荣,青岛也为王统照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王统照调离青岛,到济南担任了教育、文化和文学艺术方面的领导,有了更重要的责任。1957年深秋,他因病不幸逝世。当家人收拾遗物时发现,未完成的《胶州湾》书稿静静地摆在他的书案上。胶州湾,就与青岛紧密相关。
(作者:王溱,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