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0:23:07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天津7月8日电 (孙玲玲 刘峰奇)记者8日从南开大学举办的发布会获悉,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贡红日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团队研究揭示了治疗耐药结核病药物贝达喹啉(BDQ)及其衍生物TBAJ-587抑制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的分子机理,同时揭示了它们与人源ATP合成酶之间的交叉反应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BDQ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开发新一代安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日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重大传染性疾病,BDQ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结核病药物研发的第一个上市的抗结核新药,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耐利福平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长程治疗方案的首选药物。然而研究发现,服用BDQ可使患者心脏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而且对人源ATP合成酶也存在潜在的抑制作用。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获得了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蛋白样品,成功地解析了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分别结合BDQ和TBAJ-587状态下的三维结构。结构显示,BDQ和TBAJ-587以相同的方式结合到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转子的多个位点,阻止其旋转,进而干扰了ATP的合成,达到“饿死”结核分枝杆菌的效果。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发再发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相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我们目前已经启动开发新型结核分枝杆菌ATP合成酶抑制剂研究,争取早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结核新药。”饶子和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国家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书面致辞中表示,这一关键成果突破不仅夯实了结核病领域前沿理论研究基础,也为设计具有更高选择性的抗结核药物提供了更多可能。(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