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博物馆携手亮宝

发布时间:2024-11-21 20:18:44 来源: sp20241121

昨天,“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开幕。图为观众在互动沙盘前驻足,了解古代“首都圈”形成过程。武亦彬 摄

“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上,398件(组)展品亮相,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深读京津冀“文化一脉”的故事,了解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武亦彬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398件(组)展品亮相,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深读京津冀“文化一脉”的故事,了解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

展厅入口,一组沙盘模型将京津冀风貌立体呈现——两面环山,东临大海,南接中原,沿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座座城市星罗棋布。自远古以来,多元文明汇聚在这片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千万年文脉相承的故事。

展览开篇,一块距今200万年的石核静静陈列在展柜里。“这块看着不起眼的石料,是古人类改造自然,开始制作工具的物证。”展览策展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张杰解读,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采集自然石料,再通过打击、压制等方式剥取石片,最后留下的部分被称为石核。“这件展出的文物出土自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马圈沟遗址,将古人类在燕赵大地上的活动时间提前至200万年前。”

展厅里,“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足迹”3个单元依次展开,398件(组)珍贵文物、历史档案等,揭示了建立在城市关系史上的“城市群”的内在联系,生动再现京津冀三地“文化一脉”、协同发展的故事。

北京地区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堇鼎也被请进展厅。虽然是一件复制品,但观众仍能从鼎上简洁古朴的纹饰,窥视西周时期燕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感悟古都北京悠悠3000余年的建城史。专家解读,燕国建立后,当地先民为周边地区带来了新文化,天津市、河北省出土的一些同时期青铜器在器形、纹饰上也都带着燕国气质。

三地之间,人缘相亲,文脉交汇。展厅里,见证者们在展柜里相聚。一对商代铁刃铜钺,外貌酷似一对“兄弟”,一大一小,共享一个展柜。张杰说,它们分别出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台西遗址、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遗址,“两个直线距离300多公里的地方出土了性质相近、时代相同的铁刃铜钺,将我国用铁历史上溯到3500年前。”

商代的绳纹敞口罐、战国时期的“郾(燕)王职”戈等重磅文物,展现京津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热河全图》四条屏、《天津行宫图》等舆图,图解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漫步在一组组展柜之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条巨幅的京津冀大事记“时间轴”贯穿展线。这也是策展人留下的一个彩蛋。“我们特意设计了这种长线的‘注释’信息,给观众一种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展的感觉。”张杰说,希望观众在关注重点文物的同时,能读懂其蕴含的历史意义。

随着此次展览揭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第11至12展厅被打造成“京津冀博物馆展厅”,未来将作为三地博物馆的常态化展览展示基地,促进文博资源共享,形成区域文化特色品牌。三地博物馆馆长也发出合作倡议,将共同推进文博事业协同发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

另外,北京市文物局昨天发布《北京博物馆导览》《北京博物馆地图》,涵盖北京地区7大类别、213家博物馆,包括186家备案博物馆和27家类博物馆。观众能通过“一册一图”,获取一站式向导服务。其中,《导览》详细记录了213家博物馆的丰富信息,重点介绍了各馆发展历史及重要馆藏品,提供了博物馆周边2公里半径内的景点、商圈、文化设施信息。《地图》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北京全域博物馆的地理布局及相关信息。地图背面附有博物馆的外观图和基本信息,如名称、地址、开闭馆时间、联系方式等,为公众参观提供便利。(李祺瑶)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