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东莞台商二代创业记

发布时间:2024-11-01 11:53:59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社 东莞6月7日电 题:东莞台商二代创业记

  作者 张杨彬 王庆然

  一根纺织纤维如何变成手机挂绳?“90后”台青陈睿彦大概没有父亲懂。但如果问一根手机挂绳如何销往世界?陈睿彦谈起来可就滔滔不绝。

  陈睿彦的父母在1991年从台中赴东莞开设纺织品加工厂。中学就读于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陈睿彦读完大学后又回到这里,协助父母打理企业。

  “传统产业如果不转型,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他认识到,如果工厂只做纺织品代加工,或许将很快陷入令人疲于应付的价格战。

  去年底,陈睿彦正式创立自己的品牌,专营手机挂绳等织带品,他称之为“一次小尝试”。“做工厂与做品牌是两回事,工厂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个订单的利润空间,但是建构品牌的开始阶段很难用投入产出衡量。”

  依靠自有工厂生产线优势,加上在电商和社交平台有针对性地投放品宣内容,陈睿彦的“小尝试”逐渐成熟起来,吸引了来自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客户。他计划品牌未来将向定制化、多品类发展。

  相较于三四十年前,大陆的许多产业结构和样态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台企难免在发展中遇到瓶颈,而更多的台商二代,在“转移”或“转型”中选择后者。

  台青李国诚“登陆”已有12年。在“接棒”父亲的机械厂后,他积极尝试开发智能化软件,用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过去当客人的设备出了故障,我们要到现场检修才知道原因,再做下一次备件准备。后来我想是否能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去一趟就能解决。”从设备物流数据传输到工业生产管理系统,李国诚说,如今不仅故障处理的效率更高,用户还可以随时在线查看生产数据、生产状况,便于作出经营判断。

  除了陈睿彦、李国诚等在父辈企业相关领域创业的台商二代,还有一些台青选择在新赛道闯出一番天地。

  台青欧政韦就决定做点不一样的。父辈经营五金行业,他则因由一次带孩子看病的经历,开始进入涉台医疗领域。

  “20多年前,为方便台湾乡亲看病,东莞、深圳的一些台商自发建立了专门的台湾医生门诊,聘请岛内医生驻诊。”欧政韦介绍,这种服务体系在保健预防、老年照护等方面比较成熟,通过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平台,台湾医生门诊或可服务更多患者。

  2021年,欧政韦开始将设想落地。“通过我们开发的小程序,患者不但可以检索到区域内最近的台湾医生门诊,还可在线上社群与台湾医生沟通病情。”

  目前,这款小程序已与东莞、深圳等地的20多家台湾医生门诊达成合作,而在使用者中,有逾七成是大陆用户。

  东莞市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长期从事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据基地观察,近年越来越多的台商二代注重在品牌、营销、科技、文创等方面的创新。“人们或许倾向于把初代台商看作是创业者,其子女则被视为接班人。实际上这已不是单选题,多数二代都已朝向转型和创业发展。”李国诚说。

  作为台商进入大陆时间最早、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东莞是先后十万台商的“第二故乡”。逐渐成为经营主力的台商二代正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并干出一番事业来。正如陈睿彦所说,“只要你愿意尝试,这里就有无数机遇给你惊喜。”(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