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8:59:26 来源: sp20241105
十年来,我国为全球治理变革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基础,深嵌于全球文明谱系。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交流愈加成为文明互鉴的基础工程。东盟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与我国的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进一步深化。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东盟教育深度合作逐渐展开,目前正在形成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和语言教育联动发展的教育合作新格局。
一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目前中国已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签署学历互认协议,形成了集群化的高等教育合作态势。截至2019年底,中国和东盟双向留学生人数已突破26万。在全球来华留学生中,东盟来华留学生的占比达20%。即使在疫情期间,双方也在灵活地举办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
二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中明确提出“推进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等教育机构的交流”。目前我国已与东盟职业院校开展了至少70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个教师联合培养项目,创办了8个职业教育论坛、组成19个职业教育联盟,并在东盟建立了6个鲁班工坊、42个国际产业学院,诸多项目分布在中国的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此之外,中国-东盟还根据不同的专业大类建立了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平台。
三是语言教育联动发展。自2011年起,菲律宾就开始将普通话纳入教育部开办的特别课程,仅2019年就有超过300名教师在菲律宾孔子学院接受普通话培训,来自93所公立中学的约11000名学生正在学习汉语。2021年,中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开展了“本土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为东盟国家培养汉语教师。目前中国在东盟有33所孔子学院,提供了规范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培养东盟非通用型语言人才,如广西民族大学采用“3+1”式合作培养范例,培养既能掌握东盟非通用语,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迈上了新台阶,但双方教育合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高等教育集群辐射范围有限,参与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发展联盟的高校仅有60余所,数量上还有巨大潜力;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需求存在差异性,需要制定更契合双方发展需求的、统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语言教育合作规划建设亟须加快,欧美众多高校利用英语先发优势进入东盟各国语言教育体系,汉语作为教学语言规划起步晚,还处于相对弱势。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民心相通、文化相近,对和平发展的共同期望和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憧憬,已经把双方连接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可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教育领域合作。一是激发高校合作发展内生动力,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集群。中国-东盟双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鼓励更多高校主动参与中国-东盟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扩大集群辐射范围。二是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更加规范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搭建中国-东盟互信互认的职业教育对接标准框架,保障职业教育合作行稳致远。三是完善语言教育合作发展规划,“两手抓”提升汉语国际传播力。一方面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质量,从教材、课程、师资队伍等多维度着手,推动汉语教育国际化;另一方面优化孔子学院布局。以双方合作的重点区域为导向布局孔子学院建设,借力经贸与产业合作促进孔院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助力双方经贸合作便利化,在“助力”与“借力”的循环之间推动汉语在东盟传播。
(作者:卓泽林、周文伟,分别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助理)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