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8:53:09 来源: sp20241114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西南角,贺兰山南缘的戈壁滩上,没有道路,也没有手机信号。举目望去,地平线上只有长城。
明长城永宁段位于宁夏、内蒙古交界,北起银川市永宁县,过三关口,过磨石沟口,南到吴忠市青铜峡,全长20余公里,沿线烽火台共计101座。生长在长城脚下的董海宁,一家三代人已经守护长城五十余载。
“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祖父、父亲放羊,我就常常跟着在长城旁边玩耍。”董海宁的脸精瘦、黝黑,他说,长期以来,长城风化、坍塌了不少。“此外,以前戈壁上有挖野菜的,晚上无处过夜,就把长城掏个大洞当地窝子用。遇见了,我们一家子就上去劝。”董海宁不时弯下腰,清除长城墙体上的杂草。“长城就像一位老人,历经风吹日晒雨淋,‘体弱多病’,更需要细心地看护。”
2017年4月,董海宁被聘为永宁县文物保护员。巡长城的时间长了,文保员成了“长城通”。“这段长城,墙体上有黑灰色的苔藓,和杂草不一样,是一种能保护长城的植物。”董海宁娓娓道来其中的“门道”。
“建长城时就地取材,把松木用芨芨草固定捆绑到一块儿,一层木头一层黄土夯实,建好后,剪断芨芨草、抽出松木,在长城墙体上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小洞。”这是董海宁巡检时,偶然遇到一段坍塌的长城,从横截面看到的。在呈梯形的横截面上,夯实的黄土彼此紧紧咬合在一起,不像民房土夯的墙体一样中间有连接缝隙。“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不仅是结构,建造时对黄土的含水量、不同土壤比例也有很高的要求,古人的建造技巧属实高超。”
天色渐暗,山头上风大了起来。董海宁拉紧衣领,不时咳出声来,“职业病,巡检时风吹多了。”
2021年2月,董海宁春节前最后一次巡护长城。他骑着摩托车,突逢变天,摩托车又出现了故障。“我双手被冻得僵硬,巡完长城回到巡护站,给摩托车链条上油时,冻麻的右手食指不慎被绞进链条,当场绞断。”他说。戈壁滩荒无人烟,辗转了大半天才到了医院,断指没能接上,留下终身残疾。
磨石沟口的巡护站是他的家,也是方圆几十公里唯一的建筑。“没电,就用单位配的光伏板发电;没水,就靠找到的山间泉眼……”董海宁说,“但日子久了,也习惯了。”
董海宁每周会跑一趟永宁县县城,看望家人,在家待不久,他就又骑着车往贺兰山里钻。“拍照报备、清理杂草、劝阻游客,还有联合执法……”他坦言“心里时时放不下长城”。
2018年,董海宁被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聘为长城保护员,兼任起宁夏、内蒙古两地的工作。2023年6月,董海宁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荣誉称号。
如今,对于永宁段的长城,董海宁早已熟稔。有游客慕名而来,他就兴冲冲地上去介绍,给大家讲解长城的历史。董海宁说:“只有让更多人知道长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加入保护的行列,文物保护工作才算做到位。”
日头即将隐没在贺兰山巅,远处的烽燧被涂上一层浅黄的光晕。“冬天巡护最累,但风景也最美,怎么也看不腻。”临行话别,董海宁微笑着挥挥手,他骑上摩托车,又要赶回巡护站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5日 07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