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8:37:28 来源: sp20241115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45年风云激荡,浩浩汤汤。
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持之以恒、持续深入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中国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展奇迹”,也以实际行动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45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积极的实践者、踊跃的参与者、无私的贡献者和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中国汽车产业在摸爬滚打中奋力成长,在层层历练中厚积薄发,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蜕变;45年来,在开放共赢的合作中,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越拓越宽,从产品到品牌,从技术到标准,从产业链到供应链,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出镜率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改革开放45周年的重要节点,义无反顾奔赴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国汽车产业,将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和致敬过往,又将以怎样的姿态继续驰骋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毋庸置疑,以改革纪念改革,用开放致敬开放,则是正解。
01
打造改革开放的“中国汽车样板”
改革开放4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屡屡创造高光时刻。
从第一家合资车企诞生,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合资合作的全面铺开;从自主品牌汽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第一家民营车企获得准生证,再到造车新势力的脱颖;从轿车进入家庭,到汽车消费迅速普及;从自主品牌汽车海外出口蒸蒸日上,到全球产业链布局的步步为营;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实现自主全栈自研并与国外企业展开技术合作、向全球输出创新成果;从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到汽车行业率先实现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中国汽车产业积极投身其中,因时制宜的政策调整体现中国智慧;合资合作深入推进展现开放格局;自主品牌奋楫扬帆成绩斐然;产业转型升级立竿见影,尤其是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开始实现局部引领……
4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效率和优异成绩,打造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汽车样板”。在产销规模上,中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汽车大国,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在开放合作上,外资企业在扎根中国、深耕本土化进程中收获颇丰,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也在开放创新、互利共赢中获益良多;在技术创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国自主研发技术崭露头角,中国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头部跨国车企的全球创新技术研发基地;在品牌建设上,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壮大,越来越多出色的中国企业、中国产品和中国品牌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活跃在全球市场。
当下,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中国汽车产业在坚定的实践中,不断迸发出更多新意。
40年前,北京吉普、上海大众(现上汽大众)作为第一批中外合资车企,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帷幕,此后,从德系到日系、法系,几乎所有主流跨国车企都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创造了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黄金时代”。合资车企的涌现,带动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和制造实力的迅速提升,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如今,中国汽车开始向全球输出更多创新技术。在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中方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技术提供方。去年,大众宣布与地平线展开合作,今年,大众又“牵手”小鹏汽车,零跑与Stellantis集团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无独有偶,在这些合作中,中方的电动化、智能化、汽车软件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相关解决方案都成为促成合作的核心砝码。
自主创新历来是中国汽车产业最鲜明的底色。在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逐渐推向高潮的同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活跃度也在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中被充分激发和调动。1998年,吉利汽车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轿车下线,2001年吉利汽车获得了国家轿车产品“准生证”,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商;同年,奇瑞轿车进入国家“汽车目录”;此后长安、长城、江淮、比亚迪等一系列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纷纷涌入,茁壮成长的自主品牌车企潜心努力建立了各自成熟的正向研发流程和体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与日俱增,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的阵营日渐壮大、实力日渐提升。
如今,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在内的自主品牌汽车“军团”,在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汽车出口、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展现出的实力,正在影响和带动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与此同时,在中国这片创新热土上,涌现出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的造车新势力和百度、小米等跨界造车的新实力,它们生动诠释着对创新的理解,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02
深化改革 简政放权
为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出色的成绩背后,是持续深化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回望改革开放45年,围绕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行的改革从未停歇。聚焦近5年,汽车产业的深化改革更加大刀阔斧,更加触及核心。
2018年,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放开的时间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已经在2022年全部取消外资股比限制。这一改革迅速得到了车企的回应。政策实施当年,宝马集团宣布增持华晨宝马股权至75%,随即打响了合资车企外资股比增持“第一枪”。同样是在2018年,特斯拉在华独资建厂尘埃落定,由此特斯拉成为首个进入中国成立外资独资企业的汽车厂商。汽车行业外资股比的放开,也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汽车产业有足够的底气和魄力,面对更加开放的竞争与合作。
201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19年1月10日起施行。《规定》明确,汽车整车和零部件投资项目均由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实施备案管理。从核准到备案,汽车类投资项目审批权限的下移,是汽车行业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实际行动;审批权限及监管责任的下放,则有利于提高投资项目政府审批效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的不竭源泉。为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对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和宗旨,汽车产业必须通过改革扫清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存在的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悖的堵点。破除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土政策”,营造有利于汽车产业实现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政策环境。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出台。3年间,汽车行业在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中国一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四能”改革作为突破口,即干部能上能下、机构能增能减、薪酬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迈出了以改革激发活力的坚实步伐。聚焦主营业务,中国一汽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歇。今年年初,红旗品牌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与此同时,以红旗为标杆,全领域、全价值链“All in”的新能源战略转型也上升至整个中国一汽层面。在“改革三年行动”的推进中,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以100%的完成率全面收官。在产业布局方面,2020年,东风公司发布岚图汽车品牌,探索“成熟车企+造车新势力”的融合发展模式。聚焦市场,东风公司推进“总部去机关化”改革,放活市场主体,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与此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在汽车行业迅速铺开,长安新能源科技成为汽车央企首例混改试点企业,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期推进。
尽管方式和路径、具体举措各不相同,但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助力企业顺应产业变革大势实现高效转型与升级,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的初衷不变。事实也在有力地证明,惟有改革才能发展,惟有改革才能振兴。
03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汽车亮点频出
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对外开放的脚步不可挡。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走向全球舞台的步伐也更显自信从容。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在“一带一路”这条源于中国、惠泽全球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上,中国与越来越多的全球伙伴,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守开放的本色、绿色发展的底色和廉洁的亮色,共同走过了蓬勃发展的10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活跃在全球汽车舞台的中国汽车,与众多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汽车故事”。凭借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夯实的功底,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仅在国内市场赢得了广泛认可,也以更加雄厚的实力迈向国际市场。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476.2万辆,同比增长59.8%;出口总金额为6529.2亿元,增长79.6%。如今,活跃在全球市场的中国车企越来越多,既有中国一汽、东风公司、北汽集团、中国重汽等国有企业,也有比亚迪、吉利、长城等民营车企,还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宁德时代等产业链龙头企业。从整车出口到产业链布局,从海外并购到技术输出,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随着中国汽车产品实力、创新实力、制造实力、品牌实力的与日俱增,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中,创新的活力被充分激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全球化、开放融合的自主创新之路上扎实前行,持续锻造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产品“出海”到战略布局,从技术输出到标准联通,中国汽车产业在践行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为全球汽车产业注入更多“中国创新活力”。
凭借在数字化、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领先的本土研发优势,中国正成为更多全球汽车创新技术的输出国,以及全球汽车技术标准制定的牵头国和主导国。2018年,由中国、美国、欧盟和日本共同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经《1998年协定书》缔约方投票表决,获得全票通过。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主要牵头国身份参与完成的全球技术法规制定,背后彰显的是全球电动汽车标准领域的“中国分量”。
标准的全球互通互认,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外开放的新契机。据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汽车产业积极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标准化务实合作方面推动国际标准化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多年来,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在汽车标准法规、产业政策及认证检测领域开展了长期交流、研究与合作。不久前,中国—东盟汽车标准化对话会正式纳入“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分委会”合作机制。
在改革开放的持续积累中,中国汽车产业造就了独具优势、颇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从外资车企深耕本土化产业链,与中国供应商共谱合作共赢“链”曲,到中国本土供应商脱颖而出,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主角,在本土化到全球化的相互赋能中,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也扮演着愈加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内首家外商独资车企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从最初的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到如今95%以上的本土化率,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也映衬了中国本土供应链的成功。与此同时,在电动化、智能化产业革命浪潮下,中国汽车产业在打造更高韧性和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过程中,包括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在内的一批出色的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逐渐成为活跃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领头羊”。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参与者在促进和助力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的过程中,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强供应链开放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还是深化共建供应链基础设施,加强物流、通信等有形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实现金融、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依旧是重要支撑。
04
创新驱动 绿色低碳
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改革开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在这场永续的征程中,中国汽车将如何续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当下,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提出并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国家战略,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双碳”战略下,绿色低碳竞争力也逐渐成为支撑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助力国家实现“双碳”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和践行者,也是把握全球汽车产业重塑变革机遇、实现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
气候治理无国界,减排降碳须全球协同。如何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以创新驱动助力自身及全球汽车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责任与新担当。值得注意的是,秉持开放合作的原则,越来越多的中外车企、供应商、经销商主动参与到促进中国汽车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减排降碳行动中,而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低碳车企和供应商,也在全球汽车产业链协同降碳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更科学完善地构建碳排放数据核算的相关政策、标准、法规、方法,全面提升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中外车企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力减碳方案如何更高效、更精准地实施,不仅服务中国汽车产业更惠及全球;中国汽车产业如何与全球科技、金融等领域跨界融合,在开放与合作中实现联动降碳,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业减碳注入更多创新活力……一系列行动和愿景,仍需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去实践、去实现。
文:王璞
编辑:孙焕玉
版式:王琨
(责编:徐婵、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