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2)

发布时间:2024-11-16 15:16:35 来源: sp20241116

侯召迅

  二、“露珠+泪珠”:讲述好时代故事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应注重细节,捕捉情节,有露水和泪水,善于讲述能够抵达心灵的故事。可以从浩瀚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海洋中,发现亮点、痛点和增长点,将其有效转化为内容生产资料和专业资源。—— 《露水和泪水——朋友圈日记碎碎念》 网络传播杂志 2015-09

  10.“青少年与法”

   

1996年8月6日,“青少年与法”第100期专版。

  

1998年1月5日,“青少年与法”第136期专题报道了潘文芳的故事,不久有了后续故事《帮文芳找到家》。

  1993年,我参与编辑《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专栏(后改专版),到2001年初,共编辑200多期。注重动员广大专家、作者和读者,共同讲述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动故事,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获得中宣部、全国人大内司委、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司法部评选的“全国保护明天好新闻好作品”优秀组织奖(所在政文部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又获“中央和首都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提名。撰写的青少年法律保护述评(17篇)及《我们为明天承诺 我们让承诺结果》《志愿者情暖浪子心》《阳光照耀明天》《以法思“净”》《法律护孩子回家》等相关报道,多次刊于一版头条,被央广、央视等媒体摘播转载,获评“全国保护明天好新闻好作品”一等奖6次、二等奖3次,以及共青团中央、中国记协评选的“五四新闻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中央综治委、中国记协评选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一等奖1次。

  11.三十九级台阶

  

2000年3月23日,《法制日报》刊发 《三十九级台阶——人代会采访日记》 。

  1996年开始参与人大工作报道,采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和有关执法检查、视察等活动,多次到地方基层观察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来到“最现场”“最一线”记录真人真事真情。采写了《体验民主——北京顺义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直选现场目击记》《坦诚竞争》《花开的声音》等一批报道。“民主”一文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和中国记协评选的“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 (人大新闻奖)一等奖,“竞争”“花开”二文获得二等奖。1997年创办《人大瞭望》(后改名《人大视窗》)专版。2000年参加全国两会采访,采写 《卫生部有权作法律解释吗》 《卫生部向人大代表作解释》等监督性跟踪报道以及影响较大的 《三十九级台阶——人代会采访日记》 (人民大会堂东门有39级台阶,首次了解并以此为题作报道)等报道。“法律解释”一文获得 “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一等奖、司法部和中国记协评选的“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有关人大报道的体会与思考,撰文 《故事性、现场感、人情味》 ,刊于2001年第3期《中国记者》和第4期《人大新闻导刊》杂志。这三词九字,一直与我为伴,是我良友。

  12.抗冻救灾10张超强照片

2008年2月4日,新浪首页推荐博文《抗冻救灾10张超强照片》。

  2008年初,南方发生大范围风雪冻灾,我业余加班写帖,2月4日发帖 《抗冻救灾10张超强照片》 。新浪网旋即推至首页,总阅读37.5万(创下当时新浪网单篇时政类博文的新纪录),人民网等多家网站转载。博文选择部分高曝光率的照片另配词句:泪水能够融化冰雪吗?悲情、同情、亲情、温情、爱情、真情、热情、激情、豪情……所有的情感都动员了足够的热泪、感动、激动和热度。与每张照片中的人物对望,都是一次震天动地的心灵对接、情感交融和自我净化。危机来临,草根就是英雄;灾难当头,小人物砥柱中流。十幅照片,定格的只是沧海一粟、惊鸿一瞥,却传送了重于泰山的感动。当这些感动流趟成河,汇成江海,所有的坚冰都将消融。

  《中国记者》杂志2008年第3期刊文 《新媒体手段提升传播效果——从一篇博客文章看重大事件网上舆论引导新亮点》 剖析这篇博文,阐述博客新媒体对引导网上舆论的显著作用:有的对我国不太友好的境外中文网站,也将这篇博文进行精编,在首页突出转载,放大了文章的境外传播效应。这篇博文在一些外宣网站译成外文转载后,引起不少国外网民的注意,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政府和人民众志成城抗冻救灾的理解和支持。国内国外民意在此舆论点上达成一致,实现正面报道效果,促成一次成功的重大事件网上引导。这次个人博客参与抗灾引导从形式和手段上看,实现三个创新:一是大胆使用博客形式引导舆论,多以草根视角释解民众情怀,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节约公共资源,提高引导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引导效果。二是使用图片形式引导舆论,能够尽早占据网民的“第一眼”,吸引网民在较短时间内浏览完整个帖文,并迅速触动网民的内在情感。三是通过深度加工和再次创作引导舆论,根据网上传播特点和网民接受习惯加工、包装和再创作,形成网民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和文化产品。

  13.地震中的恋人共赴生死之约

  

2008年5月16日,腾讯博客发文《地震中的恋人共赴生死之约》。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常常熬夜至凌晨,抓住网民关注热点撰写一批博文。其中,《地震中的恋人共赴生死之约》 腾讯博客 阅读量306万、 新浪博客 阅读量162万, 《地震中的孩子最坚强》 腾讯博客阅读量176万,评论皆有2万多条。其他博文有: 《地震:大地翻了个身》 《亲爱的,请放心远行》 《力量在你身上,责任在你心上》 《凄厉的警笛穿透了颤栗的我》 《这一吻这一握这一笑( 上 )( 下 )》 《重读孩子遗言:我想吃泥土》 《我亦有罪》 《六一节我们把欢乐还给孩子》 《反映抗震精神油画 <共克时艰> 面世》 《伤口不是借口 以公道养厚道》 。《生死之约》一文被大量媒体和网友转载转发,被中央电视台大型赈灾晚会摘播。此文结合相关新闻图片,整理配词:“亲爱的,房子倒了,我不会倒;你的脚划破了,我们的爱情不会破。我背着你,爱着你,只要有你,我就拥有了所有。”“你疼吗?我比你还疼。你的血流了满身,我可以用我的血换吗?”“你怕吗?请链接我全部的勇敢。”“亲爱的,找到你了!你是我的惟一,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我们一万年都不能分离。”“我们牵手为连理,我们郑重地分配这甜蜜。一分给你,一分给受难的同胞兄弟。当我们的热血流进了亲人的脉管,这甜蜜就有了新的意义。”“我的妻啊,我给你换上新衣裳,我让你像从前一样体面漂亮,我把你背到身上,我把你送到羽化的地方。你不要忧伤,你永远在我的心上。”“我的爱人,让我给你细细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经温柔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我的爱人,你宽阔的臂膀给了我栖息的港湾,更给了大震中四个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汉也会累吗,你怎么躺下就不再起来?让我跪下来,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离,让我为你温暖冰凉的手指。”“爱人啊,你怎么一语不发?我一丝一缕整理好你的遗容,我一心一意倾诉我的心事。你的恩爱我全部留在心里,我的情意你还会收下吗。”

  14.美德出席,金牌也增值

2008年8月,我专门设计“策马入林见风致”北京奥运版(BLOG与五环相嵌)。

  

200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博文《美德让金牌增值》。

  2008年8月,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从圣火传递到赛事展开,我写了十几篇博文,主要是评论,包括《 中国火炬:风雨无阻,继续前行 》《 英雄的眼泪被圣火照亮 》《 泱泱大国别容不下几只口罩 》《 我“和”你都是天籁之音 》《 冠军的名字不是垄断 》《 美德出席,金牌也增值 》《 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奥运金牌 》《 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意外” 》《 博尔特获得了第四枚金牌 》《 “数金牌”数出了什么 》《 把良知从残奥会上唤回来 》等。多数文章被人民网转载,其中一篇被《人民日报》刊发。这些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我们要对世界大声说——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双脚踏出未来的道路。我们家自己的事,我们会处理得更好。”“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尚未团结的朋友。维持动态平衡,保持良性互动,这个世界才能健康发展。凡事留有余地,不可太过,太满,太狠,世界太小,抬头不见低头见,给对方多留些体面,得饶人处且饶人。有一堵墙,需要沟通,打开文化樊篱,四目相对,二手相握,在传递体温的同时,也交换了信任。宽容,原来并不遥远。”“没有气壮山河,不需声嘶力竭,只一首长亭外、古道边式的中国词,就浪漫无边。没有金属酷音,不需奢侈煽情,只十二句简约口语,就打开了亿万观众的柔软心扉。简单的歌词,朴素的旋律,草根的情感,自然的意境,让观众倍感亲切、恬淡,如沐月光清风。最直白的表达,往往最能超越肤色和文化,达成心灵共鸣,获得价值认同。只要它萃取了最真诚的情意。”“北京奥运会参赛健儿上万名,中国选手六百余人,约占6%。难道我们的胸怀只有6%大小吗?那94%,才是真正显示我们五千年文明宽厚、包容、善良,体现当代中国开放、文明、友谊的偌大空间。礼之用,和为贵。礼节,礼遇,礼仪,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家底。和平,和睦,和谐,是我们获得世界认可和接纳的时代准则。场上的选手在争夺桂冠,场下的观众也在争夺一枚金牌,是文明和美德的金牌。文明旁落,金牌失色。美德缺席,荣誉贬值。笑容和掌声是传统美德,也是世界通用语言,让我们用这样的美德和语言为每一面金牌增值。”“一百块奖牌让一个人赢了,只有一个人高兴。一百块奖牌让一百个人赢了,就有一百个人高兴。一百个人高兴,总比一个人高兴更有趣吧。这不是平均主义,这是给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们更多的机会。奥运会不应当只是竞技体育大国的俱乐部,要让更多的体育竞技小国、弱国一起分享光荣与梦想。这样,地球村才会更有生气、更有活力、更有希望。”“如果痴迷于一技、偏狭于一隅,‘意料’窄乎,则‘意外’频发,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而放宽心态,施以辩证,能进能退,收放自如,则‘意料之外’变成‘意料之内’,一切归于常态,均在把握。”“奥运及其精神,只有成为庭前屋后寻常可见的锻炼设施,成为普通百姓身体力行的健身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普世法则,才能竞现生活哲学的本义。”“残疾体育健儿对生命和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以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勇敢挑战身体限制,他们比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更能代表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每一个不言放弃、勇于拼搏的残疾人运动员都是战士和勇士,他们或许没有获得金镶玉的金牌,却获得了人性、自由、权利、文明和尊严的金牌。如果是奥运会诠释了‘力量与美’,残奥会则延伸了‘力量与爱’。”

  15.奥运网评提升文化承载力

  北京奥运期间,我总结奥运自发写作网评文章的体会,撰写约稿《 奥运网评提升文化承载力 》一文,在2008年8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发。文章提出:在奥运会这样的宏大叙事中,与互联网新媒体首次获得奥运会转播权一道,网络话语如雨后春笋,贡献给世界舆论场一片新绿。这些适时而发的言论,或者提醒人们不要在金牌崇拜中迷失,或者刷新陈腐观念,或者劝勉人们树立宽容、大度、开放、自信、快乐的崭新心态等等。草根网民的真知灼见,也是中国社会的明目和良心。尤其是当人们陷入某种偏狭的狂热状态后,这样的声音、这样的良心就是一帖帖酷夏里的清凉散和狂躁时的镇静剂。互联网新媒体的革命性贡献,是给了亿万网民每人一个麦克风。每个麦克风都是一羽蝴蝶,扇动翅膀,奉献一条条帖文一个个观点,卷起文明风暴。网上话语,因为发端于新锐网民的思想前沿,具备超强的创造力;因为发酵于市井乡野活色生香,具备柔软的亲和力;因为海纳百川互动互通,具备硬朗的承载力;因为开风气之先创风貌之新,正在打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文化软实力。勿庸置疑的是,一条高架于新媒体之上、延揽八面来风的民意通道,正搭载着人本思想、人性光芒、人文芬芳,沟通于民族复兴、大国崛起之间。当人们欢呼吾国摘金夺银、盆满钵满的时候,当中国在世界人民面前以文明大国身份谦和体面站立的时候,亿万网民参与的网络话语,已经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枚金牌。

  16.“裸说”:别把话说尽说满说绝

  关于奥运时评的具体体会,2008年8月28日撰文《 裸说 》小结。文曰:“马上”快评,新鲜,痛快,应时。但也因真相不全,失之偏颇,陷入被动。狂热降温,大悲放尽,沉淀时日,关联其他,再予剥开,深可探竿,香及十里。求简约,求深刻,三百字可矣,五百字足矣,八百字长矣。不能光秃秃码放观点,要添油加醋,使有滋有味,要涂脂抹粉,使活色生香。只要守道德,有道理,言之有物,自圆其说。我不愿把话说尽,说满,说绝。一是不可能独占,二是也要留些空间让人发挥,留些画布让人用。留白,留德,容人,容己。写文章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也得有平常心。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自醒自励的过程。建议自己,要“小说”——用小缺口,勿大开口;要“裸说”——直白,不拖泥带水;要“浅说”——适可而止,勿深究,留余地;要“少说”——勿面面俱到,留白于他人。“说”是什么?评论是“说”,散记也是“说”,日记更是“说”。前者是浓缩果汁,中者是日常甜饮,后者是柠檬清茶。

  17.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2008年9月18日,新浪博客首页推荐《Google是如何对我们进行文化侵略的》,标题为编辑所改。

  

2008年9月23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专栏刊发《谷歌:是侵略者还是鲶鱼》。

  2008年9月17日,鉴于谷歌野蛮发展引起世界包括欧洲多国警惕,撰写《 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被人民网转载,9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刊发。观点有:看来google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网络内容爬梳能力,把更多的精心设计过的美国文化大餐码到网民的盘子里。这些像可口可乐、麦辣鸡腿堡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的网络文化消费品,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兜售美国价值观,扩张文化霸权,挤压其他文化生态,继续“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在“文化帝国主义”强大侵扰下,多少国家因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本国本族文化被边缘化,语言日益成为世界“方言”,面临着“产业形态上殖民化的威胁”,结果是永远保持文化落后状态。与这种网络文化洪水般的灌输同步,已经产生google依赖症的网民们所有的搜索行为均被记录和分析,他们的搜索内容、指向、偏好、频率等,都成为基础数据催生下一个让自己更加上瘾的google产品。文化唯有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才能维护人类价值制约、生态平衡和生存和谐。决不束手待毙,奋起反对文化入侵。壮大自身力量,发展新技术新产品,阻断侵略和垄断,维护文化纯洁性。这似乎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是不是典型的“鲶鱼效应”,“沙丁鱼”们要感谢置其死地而后生的google“鲶鱼”,是它带来了生死之间的激励和竞争。

  18.一亿人做一件事

  2008年10月20日,有感于博客成为公众表达的重要平台,撰写《 一亿人做一件事 》。文章刊于人民网“人民时评”和《网络传播》杂志(中央网信办机关刊物《中国网信》前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报》转载,被知名网络传播学者闵大洪教授引用于《 2008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中国网络媒体跻身主流媒体 》一文。文章提出:从2002年博客作者已经超过1亿人。写博客可以预防“三症”: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做书面交流,防止孤独症;保持观察力、想像力、思考力和描述力,防止老年痴呆症;释放生活压力,排解工作焦虑,防止抑郁症。博客把大众的日记从卧室里、客厅里搬到街巷里,完成了集体文化创造、传播和分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创造、传播和分享运动。此前两千年,只有少数人有条件印刷、传播话语作品,而博客让每个网民都有完全的机会参与文化建设进程,就是一场划时代的文化新革命。它是一个生产、加工和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因为网民自发、自助、自主、自觉、自治地参与,而被称为“自媒体”;因为全民参与、全面反映社会生态、全手段和全天候创作,而被称为“全媒体”。因此,博客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公器,通过汇聚民智、通达民意,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9.“报纸5年后将变成宠物”

  2008年10月31日,撰文《 我的预言:报纸5年后将变成宠物 》,人民网等转载。提出:报纸的没落,正像雨季中老屋墙皮的脱落一样,无可挽回。这雨就是互联网,雨季就是网络时代。网络新媒体打湿了新闻纸。它就要变成一个单纯的新闻信息的生产单元,像农场种植菜果、收获后送到超市里销售一样,把采访、制作的新闻信息产品送到流水线的下一环节:网络媒体的销售平台。新闻生产商将靠销售商发来的订单生存。还会有怀旧审美的人们喜欢平面阅读,甚至有人患上屏幕疲劳症的人而择时逃离电脑,依旧视报纸为贴心伙伴。但那时报纸将成为小众媒体,印制精美,开张小巧,便携易读,成为一种信息宠物。在5年、或者8年后某个周末的下午,斜依在落地窗的阳光里,回味古老的纸张翻动时沙沙作响的美感,当然比无处不在的电子污染和低频噪音更令人心怡。

  20.《亲爱的,请放心远行》获一等奖

  

2008年5月19日,腾讯博文标题图。

  2009年9月,去年5.12大地震哀悼日写的博文《 亲爱的,请放心远行 》获 “第三届深圳市网络文明奖”一等奖 。文章提出:灾祸惨绝人寰,灾区满目疮痍,却无哀鸿遍野。当我们戮力同心、救弱扶倾,风雨同舟、休戚与共,还有什么能被震垮、压倒!碧落黄泉,一瞬之隔。天上人间,一念之遥。高山低头,长河呜咽。草木滴泪,六月飞雪。物迩人远,物是人非。物伤其类,举国同悲。七日来复,不亦久乎!万众同悼,不亦近乎!“获奖感言”说:大灾大难,击穿了血肉和家园,却击不垮生存的本能和斗志。当我们抚摸伤痕累累的心灵,悲情巨浪般淹没感官。那些感天动地的瞬间和线索,如永不沉没的浮标,提示方向,给予希望。大悲不必多言,坚强可以无泪,修辞的摆布、文字的调理都由衷而发,喷薄而出。那些成语、口语、话语,缩水又饱含泪水,柔软却富于韧性,那是无助的哭泣,是最深的感动,是空前的悲壮。我愿再一次温柔地呼唤:亲爱的,请放心远行。

  21.朋友圈日记碎碎念

  2015年9月,撰写约稿《 露水和泪水——朋友圈日记碎碎念 》,刊于当月《网络传播》杂志,是其文学栏目“是我乡”首篇。文章说:不管传播介质如何进化,内容永远为王,终究要记录生活、传递信息,疏导情绪、共享文化,守望价值、促进和谐。本着“三个贴近”原则,做到日常化、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落实、落细、落小,正能量才更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到达率。结合从业实践,我的切身体会是内容产品要有故事性、现场感和人情味。再概括一下,就是要有露水和泪水。新媒体内容建设须注重细节,捕捉情节,呈现露水和泪水,善于讲述能够抵达心灵的故事。为公众喜闻乐见的微信朋友圈日记帖,是社交媒体时代全民写作的成果,是网民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个体发轫、个性张扬的体现。新媒体团队可以从浩瀚的UGC海洋中,发现亮点、痛点和增长点,将其有效转化为内容生产资料和专业资源。我建议设立此栏目并代拟开栏语:一言一事,一餐一茶,一叶一花,有心之人,皆会观察,皆有思考,记录下这些生活细微与情怀坚守,不弃朴素而求真诚,不嫌琐碎惟愿真实。只愿铅华洗尽呈现一份最真挚的悸动,浮生流年寻到一处可停靠的港湾。青萍之末,草莽之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22.策马入林见风致——新媒体碎片化文艺创作的一个案例

  

2015年12月28日,《中国艺术报》报道《策马入林见风致——新媒体碎片化文艺创作的一个案例》。

  2015年12月28日,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整版刊登记者专题采访报道:《 策马入林见风致——新媒体碎片化文艺创作的一个案例 》。 编者按 称:当前社会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主动发声、自觉记录、快乐表达,自发创建一方绿色和谐的精神家园。本版介绍的这位网络作者就是利用微信朋友圈这种强关系链、高到达率的话语管道,勤奋写作、真诚对话,创作出了许多网友喜闻乐见的帖文,为当下新媒体碎片化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个案例。该报道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以“草木气息中的乡土之美”“针头线脑中的亲情之美”“市井世情中的诗意之美”“古道热肠中的和谐之美”“碎片传播中的力量之美”“文化繁育中的生长之美”六个部分,呈现“策马入林”自媒体的代表性内容,解读其内在的机理和存在的价值。 记者手记 称:“策马入林”是个啥,其实挺难回答。他首先是个真人活人的微信账号“策马入林”;其次也是借这个账号出现的角色“策马入林”;它同时是一方展览空间,布置了一系列有着“策马入林”风格的作品;可它整体上也算得上一部作品,不过有个文艺范的账号名,叫“策马入林”。因为“策马入林”既是真人,也是角色,既是展览,又是作品。所以记者时常困惑于写的这个东西究竟算人物通讯、角色分析、展览报道,还是作品评论?结果,记者放弃了定位它们的努力。其实,一个真人的生平事迹,铺陈出来难道不是一个展览?上演起来难道不是各种角色?成就最终难道不是一部作品?只不过网络,用一种技术的方式把这个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把这个过程中各种关系的互动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明白,甚至不知不觉间参与其中。

  2015年12月31日,中国文明网登载评论文章《 “策马入林” 感受生活芬芳 》,结合上述报道提出:“策马入林”发掘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本真之趣、本真之味、本真之旨,发现生活的芬芳,感悟生活的芬芳,享受生活的芬芳。又时刻秉持“苦口婆心消弭矛盾,语重心长维护和谐”的理念,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阳光与希望,是我们走出困境、实现梦想所必需的。

  23.不忘初心,自我启“萌”

  

2016年8月6日,参加中国文联有关主题艺术沙龙并作PPT发言。

  

2016年9月2日,《中国艺术报》刊发主题沙龙发言改写的文章。

  2016年8月6日,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主题为“艺术的卖萌”的第二期艺术沙龙,发言并撰文《 不忘初心 自我启萌 》,刊于 9月2日《中国艺术报》 。文章提出:我觉得,“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态系统。我这里讲的初心,就是童心、爱心、赤子心。“自我启萌”就是这个“萌”,其实和那个“蒙”也是有关联的,不“萌”而蒙,就是无趣、蒙昧。“萌”不是凭空而来,“萌”到达了一种境界,萌就是美,可爱才美丽,好玩才有趣、才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兴起,我们的世界日益多样、多变、多元。这个“萌”就由民间慢慢上到台面,由个人风格变成了共同追求。其实“萌”体现了幽默,善于发现魅力,善于化腐朽为神奇。你若芬芳、清风自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所以萌是凝聚力,萌是共识,萌是同心圆。萌也是互联网建设治理的一种生产方式和治理方法,可以凭借它的号召力、感染力、到达力来推动公共服务。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拜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所赐,互动空间、自媒体给了每个人表达、记录、发现、提高的机会,正在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个体叙事更加关注生活细节、人文现场,富有露水和泪水,更有故事性、现场感、人情味, 更有温度、有品质、有思想,更加分众化、个性化、人性化,所以感染力强、到达力强。自媒体全民表达的文化新革命,强化了个体权利感,就是分权、赋权和确权,就是追求自律、自净和自洽,就是凸显蝴蝶效应、长尾理论和唤醒沉默大多数,就是倾诉倾听、安放心灵、释放情怀和自我救赎。合在一起,可以归于初心、童心、爱心、赤子心,就是萌。我非艺术家,但我可以“艺术+”,当“艺术+”遇上“互联网+”,这便是人人艺术的时代,也是艺术去哺育人人的时代。我梦想每个人都能因为“互联网+”成为不忘初心、未泯童心的“艺术+”,在这里,每一粒沙子都有IP地址,每一个人都有生态系统。

  24.生命花开热炕头

  

2023年1月,我母亲高秀花结集的作品上卷《生命花》。

  

2024年1月,我母亲高秀花、父亲侯延章结集的作品中卷《热炕头》。

  

2023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我母亲的文章《开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2023年11月,我父亲的作品获得山东工运研究中心(《山东工人报》)征文三等奖。

  

2024年6月,我拍摄父母学习、写作的一组照片,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书画摄影展。

  2013年开设“策马入林”微信公众号(iQZ0122),2020年开始编辑发布我父母写的小文章。我父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人,母亲小学文化,父亲中师毕业,胼手胝足,拽耙扶犁。母亲2014年尝试拾笔作文,2019年起集中写作,2023年带动父亲加入。一般情况是,我与父母先讨论选题,确定后由老人动笔。父母躬耕田亩几十载,早已远离书本,如今再伏案执笔,难上加难。好在梦未凋零,往事如昨,二老一边翻阅字典,一边上网查询,起草一遍誊抄一遍,几遍后定稿。他们用手机拍照给我,我再用小程序识别为电子版,稍微顺顺,配上图片,即原貌呈现。写作对象包括农村老家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念一想等,自我定位为“老人写作、人生记录、田园叙事”。至2024年7月,二老已发布文章110多篇。部分文章发表于《 重庆法制报 》《清风苑》《 齐鲁晚报 》《 山东工人报 》《 农村大众报 》《 人民日报 》《 中国妇女报 》《 农民日报 》《 南方周末 》等报刊,接受 《农村大众报》采访 ,文章《 在胶莱河里挖呀挖 》获 山东工运研究中心(《山东工人报》)征文三等奖 。如果没有微信公众号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加持,没有众多网友的鼓励支持,农家翁媪怎能如此表达写作,追梦圆梦?其梦想成真,花开如愿,诚拜互联网所赐、时代所赐、亲们所赐。

  相关内容:

   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1)

  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3)

  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4)

  上网:一位互联网文化建设参与者的准三十年拾贝(5)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