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局:推进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4-11-15 04:56:45 来源: sp20241115

人民网北京9月5日电 (欧阳易佳)今日,国家林草局召开关于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介绍首批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设立以来,保护格局、保护水平、保护能力等方面情况。

“国家公园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会上,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司长张利明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国家公园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欧阳易佳摄

建设“国之大者”,国家公园规划稳步推进

“国家公园从试点探索到正式设立、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和重要进展。”张利明介绍。

中国科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评估表明,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藏羚羊增长至7万多头,雪豹恢复到1200多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等文件出台,基本构建了我国国家公园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张利明介绍。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通过加快立法进程、强化管理措施、强化支撑保障,目前国家公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持续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民生持续改善,民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张利明说。

张利明表示,下一步,国家公园将继续推进法治建设、落实规划任务、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提升保护能力水平、加强科技支撑保障,着力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把握“重中之重”,三江源头保护行稳致远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从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至今,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方面有显著进步。”

孙立军介绍,守好“中国水塔”,近年来主要从四个方向稳步发力。

一是高位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出台。青海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工程,集全省之力全力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保护。

二是实施大部制改革和系统治理。青海把国家公园所在4县的国土、水利、林业、农牧、生态局全部划归到国家公园,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管控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打破了九龙治水藩篱。实现了由“种草种树救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国家公园治理模式转变。

三是实现共建共享共治。通过“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员制度,让当地的原住民“端起绿色碗,吃上生态饭”,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和改革红利获得者。

四是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包括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改良、人工种草、沙化土地治理、有害生物防控、人类活动遗迹修复工程等。

数据显示,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资源较多年平均值偏多33.7%,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达6%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在99%以上,出境水质40%达到一类以上。

共享“万物和谐”,国家植物园建设并行推进

“我国已经设立两个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成效显著。”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

王维胜表示,自揭牌以来,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3624号,250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0种,珍稀濒危植物65种。华南国家植物园新增收集活植物7596号,244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70种,珍稀濒危物种359种。两个国家植物园还推动实施了望天树、东京龙脑香、红花报春苣苔、滇西槽舌兰等16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野外回归。

数据里看成效。2023年,国家植物园游客量为380万人次,相比挂牌前增长10%;华南国家植物园2023年游客量为242万人次,相比挂牌前增长46%。7个自然教育课程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

“目前,两园正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的目标稳步推进。”王维胜补充。(实习生徐皓萱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方经纶、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