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也要从娃娃抓起?

发布时间:2024-11-15 01:51:44 来源: sp20241115

  当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小年纪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还要向父母解释和宣传相关政策。不少教师戏称,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生“拉”硬“拽”,把孩子拉成“千手观音”。

  “小手拉大手”苦不堪言

  “以前主业是教学,现在教学是副业”“三天两头报材料,备课只能抽空做”……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当前一些部门时常加塞任务给学校,开展所谓的“延伸教育”,有的竟然以此作为推进自身工作的“万能钥匙”。

  西部地区多名教师表示,一些“小手拉大手”活动的确有助于将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孩子传递到家庭,进而延伸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现实中,部分职能部门存在懒政思维,在推进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统筹谋划和科学安排,不区分具体情况就随意扔给教育部门和学校,压给老师和学生。

  防溺水、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诈骗、联系帮扶群众……在西部某乡镇小学,当着半月谈记者的面,一位老师掰着手指头算起了日常工作中的非教学任务,10个手指头也数不完。半月谈记者在其办公室看到,两排文件柜摆满文件盒,仅防溺水文件就占了一半。

  “有些政策宣传活动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比较强,需要一定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名老师说,“我们老师都不是非常懂,何况10来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他们搞不清也讲不明,并不是合适的参与对象。”

  “非教学任务依旧在不停地进学校,甚至变本加厉。”一名小学女教师说,学校收到相关部门的某个App下载安装任务,便将任务分解到各个老师头上,目前她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被逼无奈只能发朋友圈求助,“身边不少没完成的老师被通报了,还被领导找去谈话”。

  这名女教师透露,有一次相关部门要求学校开展禁毒知识竞赛,五至九年级学生都参加,所有学生必须在电子终端完成100%的注册率,且要完成规定学时,然后再进行考试。上级部门就完成情况对各个学校进行排名,定期公布哪些学校注册率没有达标。“一层一层通知下来,我们接到的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要考100分,不允许有一点差错,说是要考学生,其实都是老师在做。”这名女教师说,如果让学生自己考,并不能保证每人都能考100分,在硬要求面前,只能搞点小动作,否则后面会牵扯更多精力,“弄着弄着就变味了,就成了形式主义,学生并不能真正从中受到多少教育”。

  西部一名乡镇小学校长表示,现在大部分职能部门都可以给学校安排工作,教学精力被严重挤压。“涉及诚信、公益、保密、环保等主题,相关部门都在进校园搞各种活动,又征文、又做视频、又演节目,不仅折腾学生和老师,也折腾家长。”西部某地一名小学教师说,此前相关部门还让老师通过学生调查家长涉黑、服刑等情况。

  西部一名学生家长透露,家里娃上初一,最近孩子老师有宣传反诈知识的推广任务,压力比较大,就央求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家长帮助其完成。“我们需要在某个App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从而表明学过了,然后截图发给老师,并附上推荐人是哪位老师。”这名家长说,为了孩子考虑,再忙也得走下过场,“这种事情老师累得慌,家长也累得慌”。

  各类活动“搭车”进校园

  带来多重弊端图片

  受访专家介绍,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明确要求,要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的做法,实际上,一些任务“进校园、入课堂”,导致部分中小学校承受的额外负担“甩不开、挣不脱”,不少非教学任务干扰正常教学,形式主义之弊影响校园健康发展。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表示,什么都从娃娃抓起,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快速推进工作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一些部门以此展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这种工作思路不仅干扰学校的教学活动,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让学生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

  “我们用于非教学活动的时间,已经超过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这与学校的职能不相符。”南方某县一名教师说,现在不少活动都牵扯到学生,比如配合某些活动主题宣传,需要学生完成征文、手抄报等,而这些都需要家长参加,甚至由家长代劳完成。“很多家长工作忙,对此很不理解,往往把怨气集中到教师身上,这就容易导致家校关系恶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频繁的“小手拉大手”,让师生疲于应付,凸显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现实中,不少项目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但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

  部分受访教师担忧,不少活动进校园只为完成所谓的任务,只务虚,不求实,浪费大家精力,而这种风气盛行,很可能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力戒形式主义,

  让教育事业“轻装上阵”

  业内人士呼吁,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把宁静还给校园,把时间还给老师。在关注学生减负的同时,关注教师队伍减负,让教师安心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教育工作。

  储朝晖等人建议,对“进校园”的文件和通知加以把关,把小朋友难以理解、不合时宜的内容挡在校门外,避免相关部门滥发指令对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造成干扰。

  多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优化责任机制,厘清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和教师的责权范围。政府应依法监管,把职能从指挥变为支持、协调和评价。同时,落实国家出台的教师减负政策以及各省市的减负清单,避免各类检查“搭车”进校园。

  不少教师认为,要想真正为教师群体减负、减压,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积极改进评价方法,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权,不被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事情所困扰,专心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出台公开监督机制,制定教师负担“黑白名单”,明确教师职责,多措并举根除教育痼疾,为教师合理减负,让教育事业“轻装上阵”。

  原标题:《“小手拉大手”,娃娃成“千手观音”

  谨防“从娃娃抓起”异化为“万能钥匙”》

  半月谈记者:覃星星 陈一帆 黄庆刚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