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他们用舞蹈融通中非文化

发布时间:2024-11-16 21:05:49 来源: sp20241116

  新华社雅温得8月18日电 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市郊一间舞蹈练习室内,一群年轻的非洲演员正身着当地服装、头戴面具,伴随着传统乐器的节奏赤脚舞蹈。

  这是阿蓓舞团选拔和培训演员的现场。舞团创始人、中国舞蹈演员蒋可钰和她的喀麦隆丈夫西蒙·阿蓓,日前回到喀麦隆,为舞团的新节目《太阳的孩子》寻找新生代演员。

  “你们看,这是中国孔雀舞的动作,这个转圈是现代舞的动作,这是非洲舞的动作……”阿蓓指着正在训练的团员们说,这很像他们近20年前训练的场景。

  这是中国舞蹈演员蒋可钰和她的喀麦隆丈夫西蒙·阿蓓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教年轻人跳舞。

  阿蓓和蒋可钰2005年相识于喀麦隆。彼时,来自青海省的编导娜尔斯与蒋可钰一同参加中喀文化合作项目并负责重建喀麦隆国家舞蹈团。她们选拔了包括阿蓓在内的27名舞蹈演员并用心指导培训,帮助一个濒临破产的舞团完成了华丽蜕变。

  蒋可钰回忆说,当年那批演员入团时年龄都偏大,而且基本只有一些非洲舞的基础,于是她们从最基础的动作开始培训这些演员。“我们从现代舞开始训练,让他们舒展身体,一步步发展到多人编舞和群舞,最后才到芭蕾及舞蹈编创。”

  为了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喀麦隆学生们理解现代舞,娜尔斯和蒋可钰还想到用中国太极和源于印度的瑜伽,向学员们讲解太极圆弧运动和道家哲学思想,让学生们领会中国太极和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催化了中非古老文化的融合。

  阿蓓也表示,太极拳中的某些动作可以在喀麦隆民间舞蹈中找到;非洲人从大地上汲取力量的“跺脚”舞步在中国傣族、藏族的舞蹈中也有所体现;而中非民间舞蹈中都有与神灵沟通的抖动、扭腰等动作。“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文化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阿蓓说。

  这是一群年轻人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练舞。

  喀麦隆国家舞蹈团前演员迪米特里回忆道,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老师和他们朝夕相处,舞团很多成员都成为有独立编创能力的人才。“被选入国家舞团后,我更加深刻认识到舞蹈的意义,中国老师提升了我的舞蹈技艺。”

  那几年,中国老师言传身教,让这批演员养成了勤奋、守时和自律的习惯。喀麦隆国家舞蹈团演员巴勇说,那些年他们在蒋可钰和娜尔斯的严格要求下,用汗水成就了国家舞蹈团的成功,也成就了自己。

  当年,喀麦隆国家舞蹈团的重建被媒体称为喀“文化复苏的标杆”。2007年7月,这支年轻舞蹈团的公演获得了空前成功。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约北京”之“非洲之夜”中的舞蹈《黑色之美》是重生的舞团献给北京奥运会的特别礼物。“我们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登上国际舞台。”巴勇说。

  这是中国舞蹈演员蒋可钰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教年轻人跳舞。

  2009年,舞团重建项目结束后,蒋可钰和娜尔斯离开喀麦隆。在欢送会上,时任喀麦隆文化部长阿玛·图图·穆纳对她们的付出表示感谢。穆纳说:“这是喀中合作成果丰硕的典范。”

  此次阿蓓舞团带着全新的作品来到喀麦隆,为阔别舞台许久的迪米特里和巴勇带来重登舞台的机会。“跳舞是我的激情所在。尽管我已经40多岁了,但还想回到舞台,也许我跳不动了,但我能编舞,能教这群年轻的孩子。”迪米特里说。

  接到蒋可钰的电话,他们成为舞团在喀麦隆的对接人和教练。他们帮助舞团物色到12名年轻演员,并马不停蹄开始训练。

  “我在这些年轻演员身上看到了我们当年那批演员的影子,是一种迭代,更是一种新生,我很欣慰。”蒋可钰说,阿蓓舞团组织演出的目的是搭建一座桥梁,一座中国文化和非洲文化融合的桥梁。

  参加训练的19岁舞者塞莱丝特·奥科诺尔对未来去更大的舞台表演充满憧憬。“老师们非常专业,教我们跳不同风格的舞,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她说。

  这是中国舞蹈演员蒋可钰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教年轻人跳舞。

  “不论非洲还是中国,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这部作品是文明交流融合最好的体现。”谈及正在排练的新节目《太阳的孩子》,蒋可钰表示,这部作品将融合非洲舞和现代舞元素,“我想让世界看到这群赤脚跳舞的年轻人,我相信他们能用汗水和热情让舞台燃起来!”

  “我们是中非合作的孩子,中国的支持成就了今天的我。”阿蓓说,阿蓓舞团创团12年来,曾到访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和艺术收获为中喀、中非文化交流做出更多贡献。(记者:王泽、欧阳子英;视频剪辑:韩婧伊、董亚雷)

(责编:崔越、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