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8:22:48 来源: sp20241109
【人物】察尔汗盐湖人
【事件】钾肥是农作物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元素,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对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有明显作用。在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南部的察尔汗盐湖,一艘艘采盐船将原料运往钾肥生产车间,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年春天,这里的企业都会开足马力生产,全力保障钾肥供应。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的背后,离不开钾肥供应的有力支撑,也得益于察尔汗盐湖人的接力奋斗和坚守付出。
【点评】
农业生产,农资很关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钾肥需求量巨大。然而,过去由于资源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我国钾肥几乎完全依赖进口。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学家来到青海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自此开启了近七十载的为国找钾、为国保钾之路。
察尔汗盐湖,富饶又贫瘠。这里矿藏丰富,盐类资源储量达600多亿吨,钾盐、镁盐、锂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然而,这里地处戈壁瀚海,日照时间长,气候异常干燥,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0多倍,没有淡水也没有绿色,白茫茫的盐湖上不生长任何植物。如何将这片“生命禁区”里的一簇簇、一丛丛盐花,变成造福人民的可利用资源?
有“老盐湖”说,靠的是艰苦奋斗。1958年察尔汗钾肥厂投料生产时,几十个人挤在一顶帐篷里,用淡水要跑到60多公里外去拉。有员工回忆,“水都是限量供给,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打到一缸子。要先洗米洗菜,再拿来洗脸,一年洗一次澡都是奢望”。也有人说,靠的是人定胜天的信念。很难想象,中国钾肥零的突破,是一群人凭借铁锹、铁锅、铁桶等工具实现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六十余载前赴后继的接力奋斗,造就了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一群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守护者,让更多中国粮用上了中国钾。
在察尔汗盐湖,“日晒风吹满嘴咸”的日子已逐渐远去。如今,一个个现代化生产装置拔地而起,人们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远程操控无人化采盐船。变化的是设施设备和生产条件,不变的是开拓精神。从用人拉肩扛、土法取钾的方式生产出第一捧钾肥,到为了不让钾肥价格受制于人攻坚克难、打破技术瓶颈;从盐湖股份开发先进的生产工艺集成体系,将钾资源综合回收率由不到30%提升到75%,到蓝科锂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突破“镁中取锂”的世界性难题,察尔汗盐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一代代盐湖人自主创新、勇于攀登的创业史。过去老一辈科学家肩负为国找钾的使命来到这片无人区,如今察尔汗盐湖人为端稳中国饭碗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从中能看见事业的传承接力,感受到精神的薪火相传。
察尔汗车站的货场上,数十辆叉车往来穿梭将堆积的钾肥送进车厢,一列列满载着钾肥的专列从这里出发,发往各个农业主产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保护利用好盐湖这一宝贵资源,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就能获得更加坚实的保障。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07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