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5:42:48 来源: sp20241119
“根据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种群密度为每100平方千米1.67只。”日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公布了片区的雪豹种群保护监测阶段性成果。
雪豹是中东亚高山环境里最顶层的捕食者和旗舰物种,被誉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长期以来,在中国雪豹分布最多区域之一的青藏高原,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开展的一系列保护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20多年前的青藏高原,亲眼见过雪豹的人屈指可数。但在今天,雪豹栖息地附近的很多牧民都见过雪豹,我们整理红外相机资料的时候也看到了雪豹的身影。一方面,是因为监测手段日趋多样,另一方面,说明生态环境变好了,雪豹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寺沟管护站副站长牛抓西文学的童年记忆中,雪豹是老人们口中的“传说”。
不久前,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在青海西宁正式成立,青藏高原各省区从雪豹研究、保护创新、技术交流、资金筹措整合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开创雪豹保护的新模式。
青海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重要雪豹栖息地。近年来,青海通过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有力构建了以雪豹为引领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体系,在监测调查、个体卫星追踪研究、救护救助、栖息地评估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健康的草地牧场是雪豹保护的关键。据统计,截至目前,青海省完成国土绿化439.9万亩,完成防沙治沙116.9万亩,依托多个生态项目,系统开展草原围栏建设、退化草原改良、沙化草地治理、黑土滩治理和人工种草,完成围栏建设100.02万亩,种草改良767.48万亩,有害生物防控2007万亩。
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的拉觉悟生态教育站,55岁的格来江措正向来访者展示自己拍摄到的“雪山之王”:“这是我在2020年拍摄到的小雪豹,当时我在巡护途中发现一具岩羊的尸体,判断这里可能有雪豹出没,于是决定蹲守……”格来江措回忆,当夜幕降临,一只母雪豹带着两只小雪豹出现了,他立刻按下快门,记录这珍贵的画面,“在不干扰野生动物的前提下拍摄它们,让人们了解雪豹、了解青藏高原”。格来江措希望以此吸引更多人加入生态保护的队伍中。
如何了解雪豹这一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实现人与雪豹和谐共处?扎实的监测和科学研究是基础。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多年奔走于三江源地区开展雪豹监测研究工作。她和团队在走访调查中惊喜地发现,当地牧民对雪豹的保护意识很强,都自愿参与监测保护。吕植说,很多牧民告诉她,参与保护并不是为了获得收入,是因为呵护生命是当地的传统美德。
青海通过设立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让牧民群众走上生态管护之路,成为生态保护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最有积极性的保护者,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生态管护员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雪豹研究和保护模式。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评估,青海省雪豹适宜栖息地约为47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的25%,青海省雪豹数量约为1200只。
雪豹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恢复的同时,缓解人兽冲突成为当前雪豹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雪豹袭击家畜的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受害牧民对雪豹的容忍度会变得相对消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对此,各地正在探索创新举措。让牧民从雪豹的实际保护成果中受益,是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的“破题”之举。昂赛是世界上雪豹密度最高、种群生存状况最好的区域之一,野外观察爱好者形象地称其为“大猫谷”。2019年,昂赛乡获三江源国家公园授权,启动昂赛自然体验特许经营试点,22户牧民成为生态接待家庭,轮流接待来“大猫谷”的游客,让当地牧民参与保护并在保护中受益。
在昂赛乡牧民才改的朋友圈里,时常能看到他带领游客进行自然体验时拍摄到的珍稀野生动物。曾经靠放牧、挖虫草为生的他,如今不但是生态接待向导,也是生态管护员。“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物多了,我们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才改说。
(本报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责编:薄晨棣、梁秋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