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蹭流量”之一:丧失底线,败坏风气

发布时间:2024-11-19 01:19:20 来源: sp20241119

“秦朗巴黎丢作业”事件几度峰回路转,闹得满城风雨;17岁男生海边救3人后牺牲,网上便出现了“被救女孩”怒怼网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社交平台账号假冒热点事件涉事人浑水摸鱼,无原则无底线“蹭流量”牟利,已成网络空间“牛皮癣”,让不少人不堪其扰。

不可否认,社交平台释放了网民对公共议题的参与热情,促进了多元社会意见的表达。“人人都有麦克风”,尊重个性表达、促进思想解放、兼容不同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然而,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也使得一些用户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形成“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的风气,滋生出各种炒作乱象。尤其部分社交平台账号以追逐暴利为主要运作方向,为了博眼球、引关注、蹭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账号有的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蹭热点”“带节奏”乃至“造热点”,炒作敏感事件;有的开设假冒媒体网站的账号,打着爆料、舆论监督等旗号,抢夺公共资源;有的拼凑剪辑、张冠李戴、假扮卖惨、以丑为美,甚至歪曲事实、直接造谣……在这些人身上,蹭流量的“蹭”,不再仅仅是“搭便车式”地借力营销,而多了一股子死皮赖脸的纠缠,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无赖。

例如,江西胡某宇失踪案,当官方寻人进展陷入停滞时,网上涌现出多个声称是胡某宇本人、亲属以及老师的账号,借机大肆传播虚假信息,对警方办案造成严重干扰。再如,近日“年轻人为啥总穿丑衣服上班”等话题登上热搜,本只是网民调侃,部分社交平台账号却有意“上纲上线”,称“只有穿得恶心,领导同事才不敢欺负你”,挑动舆论场对立,甚至有账号还趁机推出“恶心秘籍”兜售衣服。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在众多热点事件中,总有一批社交平台账号乱舞,对流量趋之若鹜,而流量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利益黑洞。为利疯狂,他们虚构与当事人亲近的身份增加信息可信度,吸引网民注意力;利用公众的焦虑、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挑动网民情绪;紧抓真相尚不清楚、结局尚无定论的“气口”,靠造谣传谣来获得流量,把互联网当作免费的捞金池。殊不知,假冒身份、造谣传谣、污名化他人等,已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国法无情,岂容挑衅?

退一步讲,无底线蹭流量的行为忽视了流量是把“双刃剑”的特质。这些社交平台账号恶意消费热点事件,消耗民众感情、挑战公序良俗、撕裂社会共识,搅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最终伤害的是亿万网民的共同利益。它们也终将为自己的卑劣行径买单,承受被流量“反噬”的恶果。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是时候让那些逐流量而生的社交平台账号“凉凉”了!

(责编:仝宗莉、曲源)